在京通铁路换梁施工的战场上,中铁六局丰桥公司运架一分公司的刘巨峰,这位中国中铁优秀农民工荣誉的获得者,正以其精湛的技艺、超前的谋划和实干的精神,持续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换梁施工任务艰巨,技术复杂,共涉及3种梁型,包括2种既有旧梁和1种新型梁体。型号不一,尺寸、重量、结构均有差异,如何确保新旧梁体精准匹配、安全置换,是横亘在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面对挑战,刘巨峰与技术人员迎难而上,施工前进行了极其详尽的现场调查和海量数据采集。他对每一个数据点反复核对、精密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尽的新旧梁匹配方案。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主导加工了专用的地脚螺栓定位模具,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支座的毫米级精确定位,为整个换梁工程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曲线段换梁,更是对技术和协调能力的极致考验。刘巨峰积极运用专业CAD技术,将复杂的施工流程一步步拆解、演示,预先模拟出在小曲线半径条件下换梁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不仅如此,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团队在现场建立临时模拟场地,进行“实战化”预演。通过演练,他提前发现了多个潜在的制约因素和操作瓶颈,并针对性地进行了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进,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极大地提升了正式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科技是最强大的引擎。刘巨峰深刻理解这一点,在此次施工中,他大力推动BIM技术的深度应用。面对施工现场有限的空间,他利用BIM模型进行了三维立体化的场地规划与布置,每一台设备的位置、每一处材料的堆放都经过精准计算,最大化利用了每一寸空间。针对关键工序——大型架桥机在受限区域内的掉头难题,他通过BIM技术进行了多次动态模拟,预演了全部过程,成功找到了最优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创新采用基于BIM模型的数字化交底,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直观、清晰、全面地了解施工方案和技术要点,实现了技术传递的“零误差”,确保了施工队伍的高效协同。
从精密的数据分析到CAD、BIM的技术赋能,从模拟演练的严谨到现场操作的精准,刘巨峰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可能。他所展现的,已远远超出一名传统农民工的范畴,而是一名精通技术、善于管理、敢于创新的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风采。他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在京通线上成功铸就了一座质量丰碑,为中国中铁的卓越品牌增添了又一抹亮色。(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刘栋)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