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
赵登岩 李欣阳
徐州“彭城七里”户部山街口,市民游客熙熙攘攘。人民网 李欣阳摄
江苏徐州故黄河南岸,纪念苏轼治水功绩的黄楼屹立,依楼而建的黄楼公园焕新迎客,不但面积翻倍,还新增了8处景观景点;
向南3公里,原本低矮破落的剪子股菜市“鸟枪换炮”,建筑古色古香,配套新潮大气,业态看齐现代邻里中心;
临近的石磊小区,居民楼换了“外衣”,飞线全部入地,还添了一座700平方米的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让不少居民感叹这个30年的老小区一下子年轻了。
这些发生在徐州城市文脉中轴线上的蝶变,源于当地自2023年启动、现已基本竣工的“彭城七里”历史文脉更新工程。这一场关乎文脉内涵、民生改善和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系统更新行动,旨在擦亮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和文明窗口。
黄楼小广场前市民群众其乐融融。冯伟宁摄
大处谋篇细处落墨,推动有机更新
打开地图,一条纵贯徐州古城南北的历史文化轴线清晰可见,它南起云龙山,北至故黄河,全长7华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涵盖了从新石器至今7个历史时期的文脉记忆。徐州古称“彭城”,“彭城七里”之名恰如其分。
文脉是城市之根,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徐州一以贯之。6年前,徐州启动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3年前,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出炉,为“彭城七里”更新勾画蓝图。2023年,在梳理形成97项235处历史文脉资源基础上,50个子项目获立项实施,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文商旅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和园林景观重塑等。
云龙山地处“彭城七里”南端,其“绵延九节,状如游龙”,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上多文人碑刻,也有抗战碑亭,被称为“徐州诸景之首”。临近的徐州博物馆,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于一体,更有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让汉风楚韵触目可及。
尽管这两处景点相邻,过去却被和平路隔开着。2023年8月,和平路隧道上方建成云龙山广场,由此实现了“馆山贯通”。“以前和平路车流量大,带团经过需要格外小心。”导游陈佳佳领着20多名游客,从徐州博物馆穿行至云龙山山门,一路畅通无阻。
“‘彭城七里’上很多点位分散各处,缺乏有机连接,更新工程的一项重点就在于打破空间隔阂,推动形成‘串点成线、集线成网’的格局。”徐州市住建局副局长方成伟介绍,类似云龙山广场这样意在打通点位连接的不在少数。
最北端的黄楼公园里,除了完成黄楼主体修缮,公园面积由原来5000多平方米拓展到12000多平方米,让公园与夹河东街衔接起来,形成了“历史遗迹、现代通道、城市街道”的视觉通廊。
方成伟说,两年多来,“彭城七里”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着眼内涵提升,施展绣花功夫,努力做到“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 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市集烟火融合的繁荣集聚 ”。
改造后的剪子股菜市。汪群摄
左手文脉右手烟火,完善基础设施
历史文脉设施并非总是集中出现,而常与民居、商贸建筑穿插交错。“彭城七里”范围内老旧小区众多,人口密集。当地一方面注重城市地标文化轴线的打造,另一方面凸显市民生活幸福空间的营造,实现了“左手文脉,右手烟火”的自然融合。
作为一个被户部山、回龙窝等历史街区“包围”的小区,彭城街道莲花社区石磊小区就颇具代表性。
走进小区,可见灰白主调的外立面,步道平整,车棚崭新。5月初建成开放的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里,一楼设有居民休闲区、助餐区、儿童托管区;二楼是城市书房,藏书2200册,成为老少皆宜的阅读空间。“我们食堂里一荤一素只要6元,还有免费体检,有空你也来体验一下。”居民王立华对住在另外一个小区的老姐妹说。
石磊小区往南八九百米,走路十几分钟,剪子股菜市的变化则让居民们为之惊喜,“简直脱胎换骨了”。
9月初,主打“城市文艺会客厅”的剪子股菜市迎来开业,划分出菜市场区、餐饮区、教培办公区、生活配套设施区等五大功能区域。“这个现代时尚的菜市场和我的家庭农场创业项目很搭,而且就在我们家门口。”37岁的孙放曾在德国留学,回国后辗转深圳打拼。今年8月底他回到徐州,成为最早一批入驻这里的商户。
靠近剪子股菜市,徐州博物馆旁,由一幢老旧办公楼改造而来的立体停车楼也是亮点,它可以提供165个车位,不仅装有充电桩,还专设了无障碍车位。
“文化味和烟火气兼顾,才能让市民与游客各得其所。”方成伟介绍,借“彭城七里”历史文脉更新的东风,当地18个老旧小区、2座立体停车楼及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得以更新,一定程度上补齐了历史欠账。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前的演出。人民网 赵登岩摄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联手协同发力
正午时分,“彭城七里”土城汉风片区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内人声鼎沸。大连来的游客张迪威刚下高铁便拖着行李箱赶来,点了一份把子肉。大快朵颐后,他准备就近办完入住,沿着“彭城七里”来一场Citywalk。
许老八包子铺、少华板面、小两口蒜爆鱼、阿花婆冷面……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汇聚了70多家徐州老字号、数百种美食小吃。莫说外地人,不少本地市民也慕名前来过把瘾。
今年50岁的吴梅是徐州沛县人,她经营的“阿花婆冷面”从路边摊做起,如今已开了200多家分店。“这里的顾客来自全国各地,生意准能火,还能打口碑。”每天,吴梅这个新铺面都能卖出七八百碗冷面。
“我们希望把徐州的名小吃一网打尽,让游客一站式体验地道风味,感受徐州的饮食文化。”徐州市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夏冰洋介绍,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8月初开业,从600多户商家中优选出65个品牌,73个铺位已无虚席,“目前节假日客流量超2万人次,日均营业额2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
殊不知,这座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原是一家停业多年的老饭店,一直闲置在闹市区。此番由国资背景的徐州彭城七里城市更新有限公司出手收购,打造出淮海经济区首个全场景、沉浸式饮食文化主题场馆,囊括了饮食历史文化展示、烟火市井体验、特色餐饮品鉴、艺术歌舞演艺等。
此外,政府依照市场机制,引入大型企业运营开发商旅街区的实践案例不一而足。徐州文庙一度湮没于周边高楼间,去年4月变身历史与时尚融合的文化街区;彭城一号步行街升级后引入网红餐饮首店、国潮首店等业态,入选今年江苏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名单;回龙窝街区通过业态统筹和市场化运作,新引进1500户商家,打造烟火气夜市、文玩市集,跻身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发力,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金比例达1:5。”方成伟说,政府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社会资金则活跃于商业运营与创新。
“彭城七里”焕新,尽显徐州风华。“经此历史文脉更新工程,外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便捷,本地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历史文脉得以赓续传承。”徐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张伟表示,立足将“彭城七里”培育成国内外知名的文旅地标IP,持续塑造文商旅居融合发展的经典场景,这是徐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时代担当。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