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菡
洪水退去,广东省水文局怀集水文站一楼墙皮剥落,但生命力已然复苏:站门口两侧,摊贩摆起了菜刀、磨刀石、皮带,吆喝声渐起。洪水冲刷过的小城,正恢复浓浓的烟火气。
今年以来,广东省遭遇多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一轮轮强降雨导致江河水位上涨,汛情形势严峻。在与江河洪水的较量中,怀集水文站49岁的站长姚振峰带领应急监测小组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台风“蝴蝶”引发强降雨,绥江怀集段连遭3轮洪峰冲击。6月15日晚首波洪峰水位52.69米,6月16日晚第二波达52.94米。6月17日预报水位将复涨至54米时,真正的考验来临。
临江而建的怀集水文站,即将沦为水中孤岛。站内仅剩姚振峰一人。窗外,暴雨倾盆,江水涌入站房一楼,直逼二楼。面对救援艇第一次靠近时的急切呼唤,姚振峰斩钉截铁地说:“只要自记井的浮子水位计还在转,只要数据还能传出去,我必须留下!”
他深深知道:水文站报出的每一组数据,都直接关乎群众安危、救援调度和防汛成败。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早已未雨绸缪——功能水尺最高刻度55.7米,若被完全淹没怎么办?洪水漫过站房一楼膝盖深时,姚振峰果断安排站内其他5名技术人员转移至旁边的怀城大桥,在桥头花池紧急加装临时水尺。站外,年轻的组员牵着绳、打着灯,风雨中冒险操作走航式ADCP测流;站内,姚振峰紧盯浮子水位计、功能水尺与临时水尺三方数据,反复核对。
组员陈昌语熬红的双眼紧盯着ADCP测流系统屏幕,捕捉每一组关键数据;组员胡逸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10分钟一次的水位变化;星夜从四会驰援的魏林合,双腿淤肿却寸步不离测流岗位。组员罗健斌和阮毅的双手被绳索勒出道道血痕,仍奋力拽住湍急江水中重达几十斤的流速仪,只为获取最完整的水文资料。
在断水断电断网断路的环境下,应急监测小组坚守怀城大桥观测点,精准完成15次关键测流,完整刻录下洪水暴涨的全过程。
6月18日凌晨2时42分,水位升至54.94米,自记井的浮子水位计不堪重负,停止了转动和数据发送。“这里已完成使命,站房里没必要留人看守了。”姚振峰当机立断,从二楼窗口跃入救援艇,撤离到桥上监测点,与同事们会合。
6月18日7时05分,站房水尺定格在55.22米——这个建于1957年的老站,迎来了建站以来的最高洪峰,超出警戒线5.22米。
此刻,卫星电话成为唯一的“生命线”。应急监测小组成员轮番值守,坚持每10分钟到15分钟报汛一次,高强度人工报汛持续整整24小时,成功报送水位数据200余份。
惊涛骇浪的96小时里,姚振峰带领应急监测小组精准捕捉水文数据,为怀集县城7万名群众的安全转移抢出了宝贵时间。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